肝衰竭是肝脏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常可发生肝昏迷、严重感染、出血、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是目前国内外危重症中的治疗难点。
近年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还是乙型肝炎病毒,约占60-70%。其次是药物或肝毒性物质,如中草药、酒精、化学制剂等,约占20~30%。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感染、外科介入手术后等也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是极度乏力、困倦、不想吃饭、厌油、腹账、浮肿、尿少。黄疸是它的重要表现。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黄疸很快上来了,很快加重,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另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口腔粘膜、鼻腔粘膜出血、皮肤出现淤斑、嗜睡、心智行为异常等症状。肝病患者需警惕肝衰竭的发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和食欲减退等状况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别耽搁了最佳治疗时机。
肝衰竭了,还能逆转吗?对于不同的病因引起的肝衰竭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而有些类型的肝衰竭是可以被修复的,也就是可逆的。“肝衰竭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施治,精细呵护,医患配合,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就有希望把病人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抢回来。随着人们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些困难会不断地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