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具有相对年轻、病程短、炎症活动明显(转氨酶水平高)、病毒复制活跃等特点,所以HBeAg阳性患者若能获得免疫控制,远期预后将明显改善,更能体现治疗价值。本文即针对HBeAg阳性患者,探讨如何提高持久免疫控制的相关问题。
2012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提出了CHB患者三个层次的治疗终点。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即持续抑制HBV DNA,核苷(酸)类似物(NAs)维持治疗达到的概率较大但停药后易复发。第二个层次是满意治疗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V DNA检测不到,往往代表免疫控制和较低的复发率。第三个层次是理想治疗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与NAs相比,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在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清除方面更具优势,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动态监测血清学指标、适时进行优化治疗。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推荐: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Peg-IFNα治疗,疗程1年。但由于宿主和病毒因素的差异,即使治疗指征相同、接受同样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监测HBV DNA、HBeAg、HBsAg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个体化、优化治疗。
广义的干扰素(IFN)优化治疗包括两种重要策略,即根据基线指标特点指导治疗(baseline guided therapy,BGT)以及根据治疗中的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 guided therapy,RGT)。
基线的特征对疗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对于治疗前ALT水平较高、HBV DNA < 2×108拷贝/ml、hbv基因a型的患者,peg-ifnα的疗效通常较好。因为hbv基因型是既定因素不可选择,所以根据alt和hbv dna水平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和时机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
RGT指通过监测HBsAg及HBeAg定量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预测远期疗效、制定优化治疗方案。其中,HBsAg具有更丰富的临床意义,治疗中HBsAg定量水平或下降情况是Peg-IFNα治疗获得持久应答的强预测因素。
NAs和IFN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合治疗可能有互补和相加作用。适当延长疗程为有阴转趋势的患者争取获得更高应答的机会。目前,“联合治疗、延长疗程”的策略和方法已经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对于Peg-IFNα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患者,可联合NAs治疗或延长疗程,使这些患者尽可能达到免疫控制。对于已具有明显HBsAg定量下降趋势的优势人群,值得进一步延长治疗,争取更高的治疗目标--HBsAg清除。
中国《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版)》针对HBeAg阳性CHB患者推荐了HBeAg、HBsAg定量指导的RGT治疗策略: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48周,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但HBeAg效价仍稳定下降,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若24周时患者HBeAg效价下降至10~100 PEIU/mL或HBsAg定量下降至1500~20000 IU/mL,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关于联合治疗,建议指出,HBeAg阳性患者经Peg-IFNα治疗24周时,若HBeAg效价≥100 PEIU/ml或HBsAg定量≥20000 IU/mL,且HBV DNA≥5.0 log10拷贝/mL,建议联合NAs治疗。经联合治疗24周后,若HBV DNA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且HBeAg出现血清学转换或HBsAg定量接近消失,则可以考虑停用NAs继续Peg-IFNα治疗至72周;若HBV DNA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但HBeAg或HBsAg定量下降不明显,则可考虑停用Peg-IFNα继续NAs长期治疗。
综上,CHB抗病毒规范化治疗使一部分患者获得持久免疫学控制,但仍有约2/3的患者难以获得停药机会,可以根据BGT策略优选出适合治疗的人群,根据RGT策略即基于Peg-IFNα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HBeAg定量来调整治疗以提高疗效。RGT原则指导下的联合治疗及延长疗程已经初步显示了优势,但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