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的发生。持久免疫控制是实现CHB治疗目标的关键,当前比较公认的治疗终点就是根本上追求免疫控制--HBeAg转阴和HBsAg消失。与核苷(酸)类似物相比,干扰素(IFN)治疗CHB有其优势和特点,即有限疗程和相对较高的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不易形成耐药,且停药后仍有持续疗效,目前认为这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新版EASL指南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治疗能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乃至HBsAg消失的最佳机会。
Peg-IFNα作为抗HBV治疗药物上市10年以来,从持久免疫控制、HBsAg定量价值到根据治疗中的应答指导治疗,CHB治疗概念得到不断更新。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使用Peg-IFNα为基础的治疗策略,CHB患者获得停药后持久免疫控制的比例更高。HBeAg阳性CHB患者,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48 周时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2%和43%。HBeAg阴性CHB患者,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HBV 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 IU/ml)的患者24、48周时分别为43%和42%,停药后随访1、2、3、4年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3%、6%、8%和11%。但由于宿主和病毒等因素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仍需要在IFN标准治疗方案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因此,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IFN优化治疗的两种重要策略--根据基线指标特点指导治疗(baselineguidedtherapy,BGT)和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 guided therapy,RGT)。
BGT策略中,选择合适的人群及适当的时机开始IFN治疗是最关键的问题。当机体打破免疫耐受状态,进入免疫清除期,ALT升高(2~10倍正常值上限)、HBVDNA载量下降时可以开始IFN治疗。
RGT策略中,治疗中HBsAg定量结合HBVDNA下降幅度调整治疗的研究最为引人关注。对HBeAg阳性患者而言,HBeAg血清学转换是比HBVDNA更为重要的疗效指标和可靠的停药标准。RGT原则下的联合治疗及延长治疗是优化IFN疗效的两个方向。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48周,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但HBeAg效价仍稳定下降的患者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Peg-IFNα治疗HBeAg阴性CHB,若48周HBsAg定量>10 IU/ml、但持续稳定下降,则需延长治疗至72-96周,以实现持久免疫控制。各种不同的Peg-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包括序贯治疗和间断性联合治疗)是追求的另一方向。无论是Peg-IFNα联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在临床试验中都显示出一定疗效。但核苷(酸)类似物联合IFN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Peg-IFNα治疗CHB已有10年,并已取得了巨大临床进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HBsAg消失是一种公认终点,新近还有学者提出CHB的功能性治愈,在此背景下,Peg-IFNα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持久免疫应答就愈发显示出其作用。除了Peg-IFNα作为CHB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法外,通过BGT和RGT原则,调整、优化治疗方案,使疗效达到最大化,也是临床应用Peg-IFNα的一种原则。
综上,CHB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等都与免疫应答相关,为获取HBsAg消失乃至达到CHB功能性治愈,Peg-IFNα的免疫干预是最为有效而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