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炳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党员、干部“十不准”和党员、干部工作纪律要求
3.关于转发《中共赣州市纪委 赣州市监察局关于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的通知(赣市卫计纪字〔2016〕20号)(已发OA邮箱)
4.关于转发江西省纪委《关于戴晓明等同志在私人会所接受吃请问题的通报》的通知(赣市卫计纪字〔2016〕21号)(已发OA邮箱)
李炳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振兴发展取得实效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回顾总结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时说,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实现,“十三五”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实现翻番,经济总量接近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稀土钨、家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千亿元,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中国稀金谷”、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657.84亿元,居全国同类产品价值榜榜首。
振兴发展取得实效。争取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162项具体政策得到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龙南、瑞金经开区及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建成运行,赣州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升级、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解决,《若干意见》提出的中期目标基本实现。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南康撤市设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1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5.5%。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高铁建设和动车运营实现零的突破,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有220千伏输变电站,4G网络覆盖所有城区、乡镇及80%以上行政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简政放权力度持续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六单一网”建设全面推开。商事制度、农业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改革进展顺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救急难”等68项省级以上试点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得到提升。“赣商回归、赣人兴赣”工程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减少贫困人口145.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0.6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菜篮子”工程等民生实事有效落实。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翻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法治赣州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三届获评综治“长安杯”“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市”。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赣州好声音”,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巩固壮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在全省率先探索市县巡察工作,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向好,政治生态明显改善。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发展,党管武装工作再上新台阶。群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必须始终立足赣州实际,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走出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争取外部支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北上争取政策与南下扩大开放相促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绿色生态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必须倍加珍惜赣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民生诉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依法治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赣州,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持续健康推进。加强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管党治党的新成效、从严治党的好风气,凝聚起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些经验与启示,弥足珍贵,务必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说,未来五年,是我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局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蓄势待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为赣州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外部条件看,随着《若干意见》深入实施,中央和省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赣州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内生动力看,随着六大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迸发,谋发展、促振兴、奔小康的氛围浓厚,为赣州发展汇聚了强大正能量;从发展基础看,随着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加快完善,赣州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我们也面临脱贫攻坚与同步小康时间紧,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压力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区域竞争更为激烈等挑战。但综合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实现赣州的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和李克强总理在赣州考察时的指示精神,抓住难得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务求决战决胜!
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坚决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工作,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实现“三年翻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本建成;脱贫攻坚任务三年完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
打好六大攻坚战,增强经济实力
●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打好现代农业攻坚战,着力建设农业强市
●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夯实加快发展支撑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打好六大攻坚战,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坚定不移抓项目,集中精力攻难关,推动赣州经济年年都有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
——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要全面落实工业发展规划,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完善工业布局。依托赣州都市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制药、家具、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带动周边县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推动相关区域紧密协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稀土钨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首位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打造若干个千亿元支柱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加快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完善电机、电池、电控等产业配套,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中国稀金谷”,打造全国知名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推动稀土、钨等资源型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建设现代家居城,推动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具、定制家具、生态家具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带,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合理分工布局,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青峰药谷”,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集药材种植加工、药品研发制造、医药健康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促进服装、食品、烟草等消费性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定制转型;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加快园区升级。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提高项目入园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把赣州、龙南、瑞金3个国家级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推动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加工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加速突破;促进其它省级工业园区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分别打造1-2个特色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竞合发展。
要全力帮扶企业保存量,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行动,实施企业培育“双百”工程,落实帮扶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靠大联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招大引强扩增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世界五百强、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落户一批总部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实力提升。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我们要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确保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突出抓好产业脱贫。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扎实推进搬迁脱贫。引导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或者中心村搬迁转移,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力实施兜底脱贫。对丧失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群众,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对因病、因残的贫困群众,筑牢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坚决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新路子。认真落实生态、教育、就业等扶贫政策,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施整村推进,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农村保障房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要完善扶贫机制,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使帮扶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用活“扶贫信贷通”等金融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低收入人群滚动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济广交通廊道为轴带,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为支点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市辖区为主体,覆盖上犹、信丰、于都、崇义、大余和兴国的赣州都市区。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完善提升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推进赣州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加速南康和赣县融入主城区步伐,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西客站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各区之间快速通达、紧密相连、互动发展。做精做美县城,建设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宜居宜游宜业的秀美城市。推进龙南撤县设市。加强示范镇、中心镇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
提升城市品质。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推进全域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优化城市设计,明确城市基本色调和建筑风格,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加绿地面积,降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设海绵城市,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最好的视觉资源留给百姓,打造优美精致的城市形象。坚持地上地下统筹、硬件软件并重、保护开发并举,提升建设水平,延续历史文脉,做足显山露水文章,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使市民走出家门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休闲健身、买菜购物、上学就医等场所。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构建网格化、智能化、法治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打造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家园。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保障进城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打好现代农业攻坚战,着力建设农业强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提效。实施脐橙产业发展升级行动计划,加强柑橘黄龙病等病虫害防控,推进生态化、机械化标准果园建设,改善品种结构,优化栽培模式,稳定种植面积,发展精深加工,提升脐橙产业附加值。推进油茶产业“三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打响赣南油茶品牌,提高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着力发展大棚蔬菜、绿色有机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建成供港、供深重要蔬菜基地。推动生猪、家禽、水产、白莲、烟叶、茶叶、刺葡萄、甜叶菊、花卉苗木、毛竹等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打造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让农民在产业链的增值中获得更多财富。
——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大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做旺文化旅游业,把握高铁时代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机遇,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快“一核三区”建设,建成一批综合性龙头项目,打响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绿色家园、两江源头等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市场建设,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打造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做实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跨境电商、稀有金属、家具、脐橙电商交易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和电商产业聚集区。推进医养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养生养老中心和健康产业项目,打造国内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着力培育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未来服务业发展先机。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夯实加快发展支撑
加快建设昌赣客专、赣深客专、渝长厦铁路等项目,构建“一纵一横”高速铁路网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建成兴赣、宁安、安定等高速公路,构建“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推动国省道升级改造,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完善外通内连的城乡公路网;完成黄金机场改扩建,新建瑞金支线机场,开通国际口岸,构建通达港澳台和国内枢纽城市的航空网络;提升水运通航能力,实现赣州至南昌三级通航。推进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等电源点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完善油气管网对接覆盖,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宽带乡村”工程,规划建设赣州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及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先进信息网络。加强城镇防洪工程建设,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增强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持续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提升开放水平
●推动创新创业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围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审批程序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发展环境,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持续解放思想。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发展全过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市上下形成敢闯新路、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要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理念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破除狭隘思想和本位意识,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各项工作。要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认真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要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实绩实效上,倡导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精神,为加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接好中央和省下放的审批事项,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该管的事项管到位。完善“六单一网”建设,实施行政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好用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打造“政务超市”,切实解决“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加强资本、土地、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金融资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用好国家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资本市场政策,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发展壮大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打造资本市场的赣州板块。深化扩权强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等其它领域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争取国家把更多改革试点布局赣州,在农业农村、财税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
提升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对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推动赣粤、赣闽产业合作区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建设江西对外开放“南大门”,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拓展赣州港功能,建设临港经济区;完善公路、铁路口岸作业区和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的大通关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无水港,畅通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力实施“赣商回归,赣人兴赣”工程,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商会纽带作用,开展以商招商,力争招大招强取得新突破。
推动创新创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赣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完善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打造各类孵化基地,鼓励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校地合作,培育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金融、商贸、流通、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人才。建设赣州特色新型智库。着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在赣南大地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家园
●坚决守护绿水青山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争当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排头兵。
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围绕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强化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强化重点区域和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抓好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开展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县乡村创建,建设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切实加强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改造,让人民群众畅享“生态福利”。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利用10年时间,改造1000万亩,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提升绿色矿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企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新能源示范城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加强环境监察和执法能力建设,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人民福祉
●保障衣食住行
●关爱生老病死
●促进安居乐业
●提升教育文化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让赣南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努力使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保障衣食住行。要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规范保障性住房准入、使用、退出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各类群体住房需求。优化城市公交体系,扩大农村客运,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管理,切实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让群众出行方便快捷。
关爱生老病死。要推进健康赣州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办好综合性三甲医院、县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一体。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殡葬改革。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提高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水平,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安居乐业。要深化平安赣州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危机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提升教育文化。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问题。建好赣州职教园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好人文化”,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巩固网上宣传文化阵地,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充沛。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下乡”“全民读书”等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振兴赣南采茶戏,培育宋城文化、理学文化、阳明文化等品牌,繁荣赣南特色文化。
坚持依法治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法治是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定心丸”。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将法治理念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赣州各项事业发展。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立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加快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普法工作,使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公开、决策咨询、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提升依法决策水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严密监督程序,增强监督实效。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以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通过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化机制调处矛盾、定分止争。坚持用法治手段有效规范信访秩序,化解信访问题,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加强党的领导为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证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李炳军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决胜同步全面小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强化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党绝对忠诚,确保政令畅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权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争当先锋模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主心骨、坚持主旋律、坚守主战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分层次分领域制定党建责任清单,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制定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增强党员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意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提高党建工作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的权重,以严格考核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带头人队伍,强化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拓展基层干部发展空间,加大从“三类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力度。实行收入水平与工作实绩挂钩,大幅提高村(社区)干部经济待遇。全面完成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完善乡镇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统筹抓好农村、社区、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优化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用好用活“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六大攻坚战和为民服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推进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畅通能上能下渠道,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发挥各级党校和瑞金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各级干部在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激励相结合,建立容错减责免责、常态化明察暗访、干部提拔重用“负面清单”和作风效率投诉举报查处等机制,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弘扬马上就办的作风、坚定一抓到底的决心、树立一心为民的情怀,努力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认真贯彻《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以“六大纪律”为尺子,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不断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权重部门、盲点地带的监督,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全覆盖。深入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坚持“一案双查”,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严格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压力传导、责任压实到基层,深入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完善各级党委议事和决策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强化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努力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把协商民主建设贯穿于各领域,创新密切联系各界别群众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加强统一战线建设,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关心关爱老党员、老干部。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推动群团组织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员、干部“十不准”
1.不准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
2.不准泄露国家、党组织的工作机密。
3.不准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个人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4.不准瞒报、迟报、漏报个人有关事项。
5.不准在工作期间饮酒(公务接待除外)。
6.不准参与黄、赌、毒和迷信等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
7.不准诬告、陷害他人。
8.不准出入私人会所和私人会所性质的场所。
9.不准违规请吃、吃请和收受礼物、礼金。
10.不准发生斗殴、辱骂等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为。
党员、干部工作纪律要求
1.不准无故或不履行请假、报备手续迟到、早退、旷工。
2.不准擅离工作岗位或在办公场所大声喧哗、扎堆聊天。
3.不准上班时间做炒股、网购、娱乐、健身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不准带无关人员进入办公场所。
5.不准穿背心、短裤、拖鞋和奇装异服上班。
6.不准浪费水、电、纸等资源和损害公物。
7.不准违规复印、传真密级文件。
8.不准发生辱骂、斗殴等违背社会公德与公序良俗的行为。
9.不准违规请吃、吃请和工作期间饮酒。
10.不准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