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特征(2012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1版)
2、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201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第1版)
3、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3月28人民日报》第1版)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起点。中国共产党靠学习立党、靠学习执政。一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实践的历史。
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强调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这个“学习型”赋予了我们党的“学习”以更深的战略意义、更高的目标追求。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确地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把握了学习对于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它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更为明确的要求。从理念目标上看,它更加强调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从内容要求上看,更加强调紧密联系实际,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努力实现全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机制保障上看,更加强调学习是全党的共同责任,要求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学习;更加强调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推动全党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让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特征,各级党组织就要积极争创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牢牢把握正确前进方向。通过学习,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新能力,使党的执政理念、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活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让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特征,各级领导班子就要积极争创学习型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切实减少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要学得更深一些,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更丰富一些,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走在前面,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走在前面。这样,才能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带动全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学习力决定生命力,激发创造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学习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共产党,必定能够在永不停歇的创新步履中,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我们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现实中,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做得好;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不是考虑怎么让群众方便,而是考虑自己管起来怎么省事。有的社会管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
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当前,社会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八个“进一步”,是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词“群众满意”,指向的是一个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社会管理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