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列入全国9个、全省唯一的国务院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名单;5个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推荐至国家长江办全国推广;成功举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领导高度赞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名单;“无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赣南大地绿色发展乐章鼓点激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决策部署,出台美丽赣州建设行动工作方案和考评方案,明确22项重点任务和163个重点项目,全面建设美丽江西任务取得明显成效,美丽赣州品牌全面打响。

全方位多举措 守护生态之美

位于龙南市境内的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森林氧吧”。这里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银杏,又有白垩纪残遗植物南方红豆杉、竹柏,已查明高等植物2796种,脊椎动物394种。

绿色是赣州最亮的底色,为守护好这一抹绿,赣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守护赣南生态之美。

高位推动。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重大事项,形成了党委和政府推动、各地各部门具体落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监督的齐抓共管大格局。

善用法治。先后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扬尘污染防治、城市管理等条例法规,推动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率先在全省建立环资审判、“检察蓝”护卫“生态绿”、生态综合执法等绿色制度,严格实施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和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制度,全市“生态云+双碳”大数据平台高标准建成并运行,全过程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强化责任。深入实施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建立责任清单和环保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全省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直部门绩效和县(市、区)综合考评“双重考核”,构建导向鲜明的绿色政绩考评体系,形成环境损害约谈问责、一票否决、终身追究“责任链条”,进一步压实生态文明责任。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得益于全方位多举措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赣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生态环境优、典型模式多、绿色动力强”的显著成效。

——今年1月至9月,市中心城区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继续保持全省“双第一”,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100%,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在全省作典型经验交流;乡镇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环委会下沉至乡镇等工作在全省推广。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期考核中列全省第一,在绿色发展指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考核中多年获全省第一。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

践行先行先试 建设美丽赣州

赣州生态环境优良,被列为全省唯一落实全面建设美丽江西任务先行先试设区市。为扎实推进先行先试,赣州强化顶层设计,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制定美丽赣州建设中长期规划,系统谋划美丽赣州建设路径。同时,省专项工作组出台《关于支持赣州市开展美丽赣州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赣州量身定做20条硬核举措,推动先行先试以及落实全面建设美丽江西任务取得成效。

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山荒漠”,经过科学治理,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绿洲”。这是赣州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一个优秀范例,也是践行先行先试,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先行先试中,赣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两条腿走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矿山修复探索“三治同步”。针对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寻乌县等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废弃稀土矿治理项目,探索形成“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同治的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模式,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崩岗治理推行“三型共治”。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型、开发治理型、治理提升型等模式开展崩岗治理,实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

流域治理开辟“三化模式”。按照小流域分区治理的思路,做好“保水护水”文章。通过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生物化消劣净水,赣州水环境不断提质扩面。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换新颜。如今,赣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81.51万亩,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2.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2.4%,“红色沙漠”变成“江南绿洲”。

不仅如此,围绕美丽赣州建设先行先试,突出全域试点,加强改革创新,全市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格局。崇义县成立“‘两山’价值转化”服务平台和林权收储中心,建成全省首个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县和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全县生态产品总值(GEP)位居全省前列。赣州经开区江西金力永磁获得稀土永磁行业全球首张由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达成宣告核证证书,南康区探索家具行业环评试点改革为企业节约近亿元资金,上犹县推广“物业进乡村”模式走出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径,龙南“腾笼换鸟”探索园区产业结构升级,会昌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市美丽建设“多点开花”,先行先试成果斐然。

深化改革创新 赋能绿色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赣州的“绿色增长极”。如何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赣州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找到激活绿色发展的密码。

上犹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水上秩序整治工作,逐步改善流域水质,好水养好鱼,养出的鱼色泽鲜亮、肉质鲜嫩、口感香甜。数据显示,上犹县各类水产品价格相比5年前平均提高40%以上。在推动“生态鱼”全链式发展的同时,上犹江流域全线保持了I类水的水质。

“南酸枣之乡”崇义县,拥有野生南酸枣26万余亩,人工栽培南酸枣5万余亩,年产南酸枣鲜果10万余吨,研发的南酸枣系列食品年产值突破5亿元,形成了高品质种植、精深化加工、科普性观光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出“三产融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崇义模式”。

不仅于此,赣州还大力盘活生态资产,在全省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全市林权抵押贷款544.51万亩、贷款金额85.5亿元,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0亿元。全面启动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建,获批筹建全省首个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通过生态与品牌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进而拓宽生态产品的增值空间,赋能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能源体系重构、产业结构变革、发展空间重塑,赣州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28.2%,超过全省14.1%;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宁都、定南、石城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全市和4个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稳步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工作,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3例水权交易,成交水量每年72万立方米。

在改革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双指引下,赣州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赣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江西、美丽赣州建设走向深入,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赣南城乡,青山常绿碧水长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记者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