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诊断、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都需要通过检查手段来确定,肝癌的检查方式有很多,我们应选择哪种方式来检查自己是否患肝癌?各种检查方式有何特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

肝癌检查方式可分为三类

包括实验室(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

01实验室(化验)检查

实验室(化验)检查主要为肿瘤标志物及肝功能检查。 ①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判断疗效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AFP≥400ng/m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微升高者,可通过动态观察以及与肝功能变化比对,以助诊断[1]。目前,AFP仍为筛查早期HCC的首选血清学指标,与PIVKA-Ⅱ和AFP-L3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HCC的诊断率。血清AFP阴性或轻度升高者,在动态观察的基础上联合检测PIVKA-Ⅱ和AFP-L3等可以提高HCC早期诊断率[2]②肝功能检查:常用的指标有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映肝细胞破坏程度;胆红素反映肝脏分泌排泄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1]

02影像学检查[1]

影像学检查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检查方式有不同的特点。 ①超声检查:因操作简单、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除了用于探知肝癌病灶的大小、位置外,也可探知病灶对肝组织的侵袭情况及患者的腹水情况,为肝癌手术和微创治疗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 注意事项:检查前应空腹(至少8小时),避免在超声检查前行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 ②CT检查:可提供连续的断层图像,已成为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注意事项:检查前应除去检查部位的硬质或金属物品。要提前空腹,并在检查前1周内最好不做钡餐检查。 ③MRI检查:属无损伤检查,对人体无辐射伤害,可清晰显示肝癌内部出血、坏死及肝硬化程度,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以及对肝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注意事项:严禁患者和陪伴家属将任何有铁磁性的物品及电子产品靠近、带入检查室。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假牙等物品的患者应与医生沟通,避免发生危险。该检查时间较久,噪音大。 ④DSA: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可显示肿瘤的数目、大小、血管及其血供情况。但这种检查较为复杂,一般需要住院。 注意事项:检查前禁食,需要穿刺皮肤,检查时应取下金属物体。 ⑤PET及PET/CT等:可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发现肝外病灶。

03肝穿刺检查

为创伤性检查,一般用于影像学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肝病灶穿刺活检能明确病灶性质(恶性or良性)及具体病理类型,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信息。 注意事项:穿刺前需要抽血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等。穿刺时间很短,无需紧张,术后按医生要求卧床休息即可。

应做哪一种?取决于你的肝癌危险分层

对于以上的检查方式,我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是否每一项都需要做?该如何选择?如何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肝癌危险分层,不同程度的危险人群所需的检查方案及检测频率有所不同。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将肝癌危险人群分为了4类,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查方案,包括检查方式和频率。

推荐的检查方案:

腹部超声联合AFP为慢性肝病患者HCC常规筛查方法,多模式肝脏MRI和/或CT为加强筛查方法。低危人群每年1次常规筛查,中危人群每6个月1次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每3~6个月1次常规筛查,每6~12个月1次加强筛查;极高危人群每3个月常规筛查1次,每6个月加强筛查1次[2]。 监测过程中腹部超声发现<1cm结节,3个月复查1次,结节增长或结节>1cm且AFP>20ng/ml应启动肝癌加强筛查流程。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结节性质者,可考虑在影像引导下行诊断性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2]。 肝癌是“隐匿的杀手”,但它是可防可治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对可能发生的肝脏癌变,做到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