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传染病的传播都有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也必须从这三方面着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首次确定的HBsAg阳性者,定期到专科医院就医,根据医生建议服药、化验、检查,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同时建议家庭成员也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HBV感染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水平,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胆红素水平无关。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和医疗活动中,积极检测HBV感染标志物,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应避免与慢性HBV感染者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慢性HBV感染者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以预防HBV和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患重症疾病的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
1、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针次10 μg,不论母亲HBsAg阳性与否;
2、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每针次10 μg或20 μg,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10 μg;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20 μg。
对成人建议接种3针2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 μg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 μg)和针次;对0、1和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 μg或3针20 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监测抗-HBs,如抗-HBs<10 miu/ml,可再次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
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和2个月程序)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意外暴露者是指其皮肤或黏膜接触HBsAg阳性或HBsAg不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