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梳理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已近半年。半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言行举措、个性风格等,尤其对总书记习近平的治国理念、执政风格、执政特点等最为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走到了中国政治舞台中央,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接过了历史接力棒,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任重而道远。

当选总书记后,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首次精彩亮相,到沿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路线第一次离京考察;从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多次阐释“中国梦”;从提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同志每次重要讲话均给人以新的期待,给人以新的希望,给人以新的力量。

《人民论坛》本期特别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履新半年来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回顾他在地方任职时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特点,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部署,也有利于更好地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还有利于更好地审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

——访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韩庆祥

习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理论

执政思路、执政风格、执政特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人民论坛记者: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有很多感性的认识,如“熟悉基层”、“亲民务实”等,您认为这些特点中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是什么?

韩庆祥:我认为,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执政风格、执政特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还需自身硬”是近平同志在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打铁”;另一是“自身硬”。“打铁”,意味着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和困难是非常“坚硬”的,十八大报告主题词中有一个“攻坚克难”,其实就是对此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铁”分为两块,一块是国际上的“铁”,一块是国内的“铁”。国际上的“铁”,诸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无论关系还是问题,都比较棘手、比较难“打”。国内的“铁”,如在经济领域中,主要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分配制度改革两大难题;政治领域,则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领域,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解决“脑袋问题”也比较艰难;社会领域中亟待破解的是社会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难题;生态领域,生态修复与改变人的消费方式也比较难。

既然国际、国内“两块铁”都比较硬,且这“两块铁”都得打好,那么“打铁”的主体对自身就要有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打铁”的主体,如果自身不硬,“打铁”的锤就举不起来,即便举起来了,也可能是下点不准。

“自身硬”硬在哪里呢?根据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以来的执政活动和重要讲话,可以看出,“自身硬”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硬”在本质。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如果党的本质变了、被颠覆了,那么一切“硬”都无从谈起。二是“硬”在能力。就是近平同志讲的克服“本领恐慌”,他多次讲到要提倡学习之风,减少应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曾在1992年提出“能力本位”的观点,其实质在强调凭本事吃饭、凭能绩立足。三是“硬”在作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实质就是整顿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第二个方面,可以凝结为一个命题,就是“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比如近平同志以前讲过,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最后一个部分也讲“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执政思路及执政特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遵循,只有通过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实践进行探索,这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当然也有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也就是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将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与各项工作。这一命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反映了近平同志所关注的重点。

第三个方面,近平同志的执政风格和特点,可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叫做“外圆内方”。近平同志的外在形象和气质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从容、淡定、包容、温和,平易近人,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记得当年近平同志刚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他到各个教研部了解情况,到过我们哲学部的办公室,问了很多具体问题,语气平和,气质淡定,你会感受到他是一个很平和的校长。但是他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思路、有方法、有定数,他讲原则、讲大局、讲战略。这表明他的内在气质、风格和意志是比较阳刚的。他在浙江当省委书记和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据当地领导干部反映,在根本原则问题上是非常坚定的。当下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与处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在对待党内腐败和党的作风问题上,他都非常坚定、坚决。所以,可以把他的气质概括为“外圆内方”,或者说是“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

第四个方面,就是他特别强调“汇聚正能量”。他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强调多从正面看待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强调要凝聚力量。

特别强调“凝聚力量”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新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施政所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韩庆祥:作为党的总书记,他的很多理念主要是围绕着“攻坚克难、凝聚力量”而展开的。从这八个字是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也能体现近平总书记的关注所重。

实际上,近平同志接任总书记之后,他所面临的现实、任务、环境及其显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无论在小平同志执政时期、江泽民同志执政时期,还是胡锦涛同志执政时期,都在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要在2020年真正实现,就是说要在近平同志执政期间内实现,时间紧迫而且具体。而建成小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带领我们党来解决很多难题和问题。过去三十多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今年3月1日,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暨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三大类问题,一是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过去的问题穿上了今天的外衣,三是今天暴露出的新的问题。总书记的头脑很清醒,执政首先要解决问题。这三大类问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攻坚克难,要敢涉险滩,要啃硬骨头,进而要凝聚力量。

“人民”是一个包含具体多样的生动的集合体

人民论坛记者:在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一个突出的关键词。作为我国研究人学的著名专家,这也是您比较关注的领域。如何理解对“人民”的强调?

韩庆祥:“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类,二是群体,三是每个个体。从学理上来讲,以人为本,要从“人类”方面来理解,比如注重人类关怀,强调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建设好人类共同家园;以人为本也可从“群体”方面来理解,比如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还可从“个人”方面来理解,如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和个人是有区别的,对个人而言,人民是一个抽象概念,但这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包含一个个具体个人的抽象。也就是说,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人的。

作为党的总书记,从政治或意识形态角度,相对于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他肯定要强调“人民”,着眼于人民这个整体。当然,这个“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体的人民。近平同志在其人生成长、人生阅历过程中,接触过具体的底层民众,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人,这些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不同的个人。因而,总书记所讲的“人民”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生动的集合体,这叫做具体的抽象。也就是说,他讲的“人民”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而是包含了具体多样的抽象。

宽广视野与综合的知识结构

人民论坛记者:总书记尤其强调学习。他是我们党第一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总书记,强调学习与他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否有关系?

韩庆祥:这里讲的学习,主要是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也与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特点有关。伟大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建设伟大事业的主体,这一事业前所未有,需要我们开拓创新。伟大工程,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伟大的事业是新的,要注重学习。要完成好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现在我们党的建设是从多方面展开的,比如思想理论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执政能力建设。近平同志更多是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更好完成党的伟大事业、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讲学习的。同时,近平同志本人从来都重视学习。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专家治国,要懂行。现在不懂行的干部也有。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往往延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因此需要“专家”。但同时还要强调综合的知识结构,因为现在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多面体,很复杂,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很难破解的。比如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其实牵连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所以,我们应注重以专业水准为前提,兼顾一些综合的知识结构。

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熟悉,同时也懂战略,对哲学、经济学以及对历史有所了解。他爱学习、爱读书,精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喜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为精通。其实,治理这么大的党、这么大的国家,仅仅是专家,没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不行的。

一以贯之的红线 人民论坛记者:从您的角度看,在总书记治国理政过程中,是不是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内容?

韩庆祥:有。这种一以贯之的红线提炼出来,就是前面我讲的第一个方面,即“打铁需要自身硬”。整体来看,近平同志为人处世的特点是“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他做事强调能力、强调水平、强调本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事业做好;“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也对我们的理论素养、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其实都体现为“打铁”和“自身硬”。

近平同志多次讲话中也都体现了这个逻辑。他讲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深水攻坚,要啃硬骨头,要勇于攻坚克难,这里讲的就是“要打坚硬的铁”;他讲要注重学习,克服“本领恐慌”,抓作风建设,讲的就是自身要“硬”。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复杂、困难很多,打的“铁”比较坚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应对这些问题,战胜这些困难。

从“结构”入手治国理政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专家学者,您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什么新期待?

韩庆祥:一种最根本的期待,就是治国理政要特别注重结构性问题和结构分析。基本面的问题长期解决却解决不了,一定是体制性问题;体制性问题长期解决却始终解决不好,一定是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注重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革新,后来我们注重体制改革。我们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困难重重,甚至有些体制改革举步维艰。这背后一定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经济问题、经济体制的背后是经济结构问题,政治问题、政治体制的背后是权力结构问题,文化问题、文化体制的背后是文化结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事物的结构就是构成这一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比例,事物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就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是产生“中国问题”的一个“根”。现在中央强调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就是注重结构性问题与结构思维和结构分析。我坚信:只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结构”入手治国理政并解决问题,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地方履历:理念与特点

—— 一位新加坡学者的观察

习近平地方履历:理念与特点--理论

基于对中国地方精英的观察发现,作为地方领导,习近平的个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特别善于团结人,另一方面是,他注重全国一盘棋,配合中央的领导。

对于中国现任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从政履历最常见的说法是,“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层做起的”。习近平的从政经历从1982年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正式开始,至今已有31年。在到中央任职之前,他历经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四个省市的不同岗位。在河北省正定县做过县委书记、在福建待了17年,从副市长一直做到省委副书记、省长,此后又先后去浙江、上海担任省级一把手。

浙江从政经历最令人关注

习近平于2002年10月初从福建调任浙江,一开始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同年很快就被提升为浙江省委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他的一些举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他提出“下访”。一般都是民众上访,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就曾主张变民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主动到基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他将这项制度带到了浙江,提出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而且通常会带着律师,到当地去开门办公,直接跟老百姓互动。如果是当场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下来。就工作作风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举,是一种制度创新。主动充分地跟老百姓沟通、接触,且诚心实意愿意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是可圈可点的。

二是习近平在浙江时期,曾经提出,“青山绿水也是真金白银”。他当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保护环境这一点已有很深的认识,不再是仅仅追求GDP数字的提高,而是要追求整体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不下降,还上环境欠债。这样一个理念,到今天看来显得更有意义了。

三是在具体的事件,如一次大台风的应对中体现了他较强的执政能力。福建和浙江都是容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应该说,习近平在福建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调任浙江以后,2005年的夏天也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台风,他在台风来之前及时有效地组织了当地群众转移,共转移124万人口,规模据说是空前的。那次台风的规模也是50年不遇的,但由于处理得当,对浙江老百姓生命和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仅死亡2人。而且当时正好赶上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路易斯安那州遭遇重创,死亡1000多人。彼时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农场度假,直到飓风发生几天之后才宣布结束休假,在从得克萨斯飞回华盛顿的路上,盘旋视察了灾区。这么一个对比,尤其反衬出中国地方领导人、当时的习书记赶在台风来之前,短时间之内成功实现大规模转移的执政能力。

此外,在当时,他不仅有一些具体的举措,还提出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口号:“和谐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尤其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法治的理念推进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发展民主政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这都是比较好的理念。

执政:易于相处,注重全国一盘棋

本人基于对中国地方精英的观察发现,作为地方领导,习近平在地方执政期间的个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他特别善于团结人,无论是在正定、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他都比较注意团结他人。我曾总结过一句话,“他更加个性化,平易近人,他可以同任何人共事”,这是习近平的一个特点。他不仅仅是跟老百姓关系比较好,跟其他领导干部的关系也比较好。他担任过县委书记、地区领导、市的领导、省级领导,在各个岗位上,都没有听到他在任期间与其他领导磨合得不好的情况。中国有时确实会出现地方上两个领导的关系弄僵了之后,中央就把这两个领导都换了的情况,而在他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第二个特点是他一方面注意处理好与地方其他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比较注意他所在任的地区在全国当中的位置,同时又注重全国一盘棋,配合中央的领导。他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的时候,提出 “不闯红灯,不打擦边球”。当时是2007年,那时各个地区都有新的领导上任,如重庆、广东、天津。广东提出的就是“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当然,这个与上海市与广东省的角色不同有关,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因此要有勇气,要敢于去进行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上海独立性一直比较强,到了习近平去当市委书记的时候,陈良宇贪腐案掀起了轩然大波,上海人心惶惶、不太稳定,他需要考虑怎样稳定上海,主要任务是让上海能够更好地配合中央,所以他提出的是“不闯红灯、不打擦边球”。这些是他作为一个省级领导、未来的国家领导,注意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他做得很好,但他在上海任职的时间较短,几个月之后就到中央去了。

第三,习近平也是一个个性化的领导。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他在理念上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在福建的十七年,他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基层的位置上,在厦门当副市长、在宁德当地委书记、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直到2002年前后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因为一把手是省委书记,他的举措可能没那么显见。到了浙江以后,由他担任一把手,特点和理念就显现出来。除了前述外,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浙江因为其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农民工非常多,随之就涉及怎么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居住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当时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曾在《学习时报》上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文章,从八个方面讲怎样解决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安顿农民工的实际生活问题。他在任期间,浙江省政府还为农民工盖了很多房子,采取了许多举措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问题、医疗问题等。在这方面,浙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解决得比较好的。

治吏:腐败得不偿失、官员要注意跟群众的互动

在习近平地方工作经历中,一直看重“官德”、注意作风,对于治吏问题,他有两方面理念。一是官员要清白,不要贪腐。他提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算好“三笔账”——利益账、法律纪律账、个人的良心账,想清楚,算明白,才能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他认为腐败得不偿失。他说,细细算起来,我们得到的已经很多了,应该十分珍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受不住蝇头小利的诱惑而铤而走险,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坏事,极不应该,也很不值得。

二是在作风方面,官员要注意跟群众的互动。在浙江时他曾经批评一些官员“不会说话”,说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他指出,现在很多官员只会跟上级领导说话,不会跟老百姓沟通。他强调官员要思考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跟老百姓做好沟通,而不是讨好自己的领导。在宁德的时候,他曾在采访中讲到,“刚来的时候,说一些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话很容易,趁大家的劲‘踢三脚’也容易,但是这个劲一挑起来,接着将是巨大的失望,我不能做这种事情。所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但是他在宁德确实也做了一些事情,令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反腐,第二个就是改造棚户,都有点风生水起的意蕴。

而习近平上任以来的讲话中呈现出来的反腐败的理念,比如,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老虎苍蝇一起打”,都是非常好的提法。但因为暂时还是一种提法,在没有相应的举措出台之前,常常容易被人误解。比如我就听过一个理解,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理解为“把人民代表的权力,关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笼子里去”。这个理解与习主席的意思恐怕差异很大。权力需要制衡,如何制衡权力?需要制度来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起监督权力的作用的。人大代表的权力不应该是关在笼子里,而是应该放出来,更加大胆地监督权力。所以,有了好的理念,还需要提出一些更具体的举措而且制度化。怎么样把好的提法变成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改革:支持浙江改革试点

改革在当下是各领域都在讨论的字眼,如果以改革家而进行类型划分,习近平是个稳妥的改革家。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意基础比较好,也相对比较民主开放。作为地方领导人,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温岭模式、温州模式等教育财政改革模式、经济模式和民主改革先行的模式运转得很好。当然,这些改革的推动者是地方、是具体的地区,但这与地方主要领导的支持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很多,很多问题始终也得不到解决。在中国,名义上大家都是改革家,实际运作的时候,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根据自己利益来运作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大家都是在名义上的改革家,实际上的维持现状者。大多数人都更愿意维持现状。他们既不愿意倒退,因为倒退对他们而言没有利益;也不愿意前进,因为前进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好处。

人人都是改革家,可是改革却不到位。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这种看法不全面。其实回顾过去,中国一直在进行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比如从1980年代邓小平推动老干部退休制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改革举措。这个举措使老一辈退下去,新的一辈接上来,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进程。过去的几年中,不少人也一直在讲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改革,其实不一定一下子要讲清楚,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充分讨论。

可圈可点之处:依法治国、反腐、整顿作风

就任半年,新的领导人在执政理念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依法治国、反腐、整顿作风提得都非常好。未来十年如果真想做一些事情,首先是要依法治国。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两次分别提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些理念对照当下的现实都十分恰切,而且是可以操作的。虽然宪法本身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宪法提出很多最基本的理念,都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这其实是对中国现实一个有效的推动。如果宪法得不到遵守,没有一个有效的法律的话,就比较危险。文化大革命时期,刘少奇还是国家主席的时候,就被剥夺权力、遭人身摧残致死,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怎么进一步有效地推动依法治国,其实是下一步很重要的问题。破局从如何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着手,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其次是官员财产公开,对此不存在时间早晚的问题,俄罗斯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报道称这个制度已经基本成型,那么期待这一届政府能够推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韶关始兴县、广州南沙新区已启动财产公示试点,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公众改革期待。但是我们“既要打苍蝇、又要打老虎”,反腐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制度,期待中国领导集体进一步的动作。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采访整理)

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对中国梦的诠释和追求反映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决心,也令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虽然相对于中国梦来说,每一位国人自己的梦想可能显得过于渺小,但实现每一位国人虽小但珍贵的梦想却正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的翻版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11月6日发表演讲时也表示,每个人都有着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这一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梦。中国梦和美国梦体现了世界经济最强大的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的翻版。

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中国梦则不然。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即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梦想是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中国梦的形成有自己特有的深刻文化背景、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没有必要也不需要与美国梦相同。中国人民应当,也值得为自己的梦想而骄傲和自信。

两个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阐释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规划。“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与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执政党息息相关。

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践的现代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项要求: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道路”、“精神”和“力量”是执政党、各级政府和每位民众在为中国梦奋斗时都必须注意的环节。此外,三项要求都突出了“中国”二字,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保持中国梦的中国特色和属性,不能随波逐流。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梦的实现绝对不是以牺牲他国的正当利益为代价。相反,中国梦的实现恰恰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加分。对人类发展有较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诚如毛泽东所言,“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强调指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伟大成就的接力。

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政府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否有能力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关系重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需要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政府为人民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切实负起责任,规范自身职权;需要政府完善法治管理,保障公民权益;需要政府廉洁透明,值得人民信赖。这既需要政府管理自身的不断革新、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和支持。

诚如毛泽东所说:“人类总得不断的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梦”把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党的施政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个梦将凝聚起全中国人民的心,产生强大的历史合力

“中国梦”不事文字雕琢,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一下子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中国梦”把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党的施政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个梦将凝聚起全中国人民的心,产生强大的历史合力。这个梦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关注。但是这个梦不是威胁别人和损害别国利益甚至是扩张的“侵略”,这个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宣言书。

扬帆启航——接过中国梦的接力棒

我们有梦想,但是我们曾经的梦破灭了。

1763年,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的土壤中破土而出的时候,大清国的达官显贵们正沉浸在“天朝帝国”的梦想之中。清政府丝毫没有感受到世界发生的变化。

1793年,大英帝国的使者马噶尔尼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华“亲善”的时候,大清国的皇帝乾隆正准备到热河去度假庆祝生日,匆忙中以天朝帝国的傲慢打发了来访者。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大清国大门的英军只有区区七千人,48只战船就把一个曾经沉湎于天朝帝国梦想中的大清国打得落花流水。

1900年前夜,当西方列强为新世纪的到来而狂欢时,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却被“八国联军”占领着。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大宴群臣;中国的慈禧太后却正颠簸在逃亡陕西的途中,惶惶如丧家之犬。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美梦很快就破碎了。

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衰落到如此地步?曾经雄踞东方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封建政府闭关锁国,吏治腐败,政治无能等等。

透过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和理性思考,人们总能感觉到一个蕴涵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深深情结,一个令海内外炎黄子孙魂牵梦萦的“中国结”——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就一直是贯穿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主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不是围绕这一主题演出的历史活剧,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看今天,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但这好风景却来之不易,尽管有梦想破灭的痛苦回忆,但是并不会泯灭我们实现梦想的追求。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从此拉开,旧中国的面貌有了新的起色;到1949年历经38年,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人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事实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不懈奋斗了90多年!

有梦想就有方向,就有力量。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接过了这个历史的接力棒,高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可以预计实现梦想的征程不会平坦,但是我们不会再让梦想破灭,今天奋斗的足迹和成果使得我们更加坚信,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但是离梦想越近就越有激流险滩。

探礁过海——深水改革的艰辛与风险

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胜利成果正在被蚕食,所形成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秩序正在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大的暗礁,需要我们高度警觉;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与和平崛起被看好的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中国威胁”的叫嚣和敌视。国际右翼势力磨刀霍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更多担忧。

国内矛盾的瓶颈制约着我们进一步的发展,深水改革的风险和挑战在考验着我们的执政智慧和能力。腐败问题、公平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中国梦的实现,每一个问题都隐含触礁的危险,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深海翻船。

顶住来自外部对中国发展的挑战,冲破内部利益结构固化的藩篱,需要我们:建立起经得起考验的强大政治实力,推进政治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遏制腐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效率,应对外部的政治挑战;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实力,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应对经济和金融挑战;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实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国民教育为尖端技术输送人才,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展陆、海、空力量,建设海洋强国,应对军事和战争挑战。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策略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改革困局就只能是探着暗礁过海了。越是接近梦想的时候越有可能遇到大的风险,但是越是风险大的时候越能考验我们追求梦想的毅力和耐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力量。新领导集体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高擎“中国梦”——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

我们有“汉唐盛世”、“康乾繁荣”的美梦,也有“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噩梦。今天我们的这个梦,是一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和饱经磨难的过去交织出的“中国结”,这是一个凝聚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民族,在历经辉煌后又遭受列强肆意欺凌的无声呐喊,是初尝小康滋味后全体中国百姓对未来的深情期盼,更是新一届领导的施政理念的通俗表述。

有梦想,就需要有力量。中国梦是一个凝聚全中国人民力量的“航标灯”。人民群众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只有把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梦想汇集起来,才能实现巨大的中国梦。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只有融入这个全民族的梦想之中,个人的梦想才得以实现有梦想,还需要有智慧。渡过急流险滩,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有智慧。中国共产党是凝聚智慧的领导核心,党要有力量就必须增强凝聚力,中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有向心力。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不动摇,精神才能不懈怠,才能有力量、有智慧。

有力量,有智慧,有精神,更要有正确的路。实现梦想的路有许多条,实现中国梦,只能走中国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道路,只有这条路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理论

小案子不及时查处,可能成为大案,苍蝇不打,可能变成老虎。只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体现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地方领导期间,尤其是到中央工作后,以极大的精力抓党的建设,结合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有创新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

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

习近平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和地方领导经验,深谙党风建设对搞好党群关系和推动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之江新语》在这方面论述颇多。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更是从战略高度反复阐述作风建设问题。他认为作风建设要体现全面性,包括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等;提出作风建设要解决思想基础问题,加强思想修养,干部应该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公仆”、“权力”和“考验”,做到始终不忘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忘“两个务必”的要求;始终不忘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始终不忘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始终不忘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行和操守。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这“六个不忘”对党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求领导干部成为作风建设的带头人,是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的可贵思想,也是抓作风建设的有力措施。十八大后,他审时度势,主持政治局通过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八项决定。抓作风建设从中央做起,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作风建设新局面开始形成。

反腐倡廉: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中国共产党人是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历史经验的,当年毛泽东曾与民主人士进行过“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讨论。作为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继承了这一传统,他指出,历史周期律问题仍有警示意义。反腐倡廉要坚持发扬我们党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和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反腐倡廉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课题。现阶段反腐倡廉难度很大,因此更要讲科学,从古今中外反腐经验中汲取营养。通过总结这方面经验,习近平对反腐倡廉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反腐败的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措施上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抓起,夯实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对清除腐败分子,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既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更是反腐败的政治智慧和有效策略,极大地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领导干部中的腐败大案、要案影响恶劣,造成巨大损失,必须严格查处,绝不放过,也应当成为查处的重点;反过来说,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一些普通干部中的腐败、一些小案子,同样损害群众利益,违背党纪国法。在这个意义上讲,“苍蝇”、“老虎”的性质是一样的。从数量讲,小案比大案多,而且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小案子不及时查处,也可能成为大案,苍蝇不打,也可能变成老虎。只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体现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取信于民。

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并具体阐述了用人标准

习近平把“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一党的历史经验运用于新的实际,十八大后特别强调选人用人问题。在地方考察时,他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他指出,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重用“四种人”的提法具体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有助于杜绝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和跑官买官行为,使那些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受到鼓舞和重用,带领人民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制度建设: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别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和制度建设的经验,形象地说明了要发挥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制衡、监督、约束作用,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保证权力运行的预期,即服务于人民。强调这一点的理由在于,权力是一定主体通过一定方式支配客体的资格和力量,权力的这种支配性质使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本身不等于腐败,却有着滋生腐败的天然潜质,权力失去制约,势必滋生以权谋私、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行为。这就是中外政治生活一再证明的“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对此,必须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制度的笼子”蕴含的深意是,要把制度建设看作系统工程,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覆盖;在空间上涵盖权力行使的各个领域;在程序上笼罩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在党的建设各个领域,都需要一整套制度作准则和规程;就一项具体工作说,制度要贯穿于全过程;各项制度之间要实现“无缝对接”,并及时堵塞漏洞;制度建设要以执行为导向,兼有实体性、程序性、保障性的内容,使之切实得到执行。这一思想有助于解决目前“制度缺位”、“制度虚设”、“有制度不执行”等问题,真正发挥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上述新思想、新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由新的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入思考,也正在指导着新的实践。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朴实的道理。习近平关于党建思想的表述,在表达上也朴实无华、直白生动、耐人寻味、寓深刻于平实之中,容易被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可以预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中,党建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会继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将会把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推向新阶段。(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政党“束手束脚”可让国家少走弯路

国家的治乱兴衰,与执政党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密不可分;党无视宪法、破坏法制,国家必衰、必弱,社会必散、必乱,人民必贫、必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问题高密度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以宪法为统帅,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这不仅展示了新的法治思维、理念和方略,也昭示着中国法治建设将进入一个宪法统率、系统推进、追求实效的新阶段。

法治新理念:忠于宪法,依宪治国

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誓言“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联想到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后不到一个月,就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并强调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这是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肯定了宪法的至上性,首次从宪法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强调宪法实施的重要性。

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即依宪治国,表现了对宪法的绝对服从和敬畏。保证宪法的实施,就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权威和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在服从宪法的前提下,党具体怎么领导,怎么执政,则应该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党要执政兴国,必须依据党章国法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依据宪法治国理政。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正如邓小平所说、并为新中国不太长的历史所证明,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党最有资格犯错误,党也最有能力违反宪法。国家的治乱兴衰,与执政党特别是其最高层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密不可分;党无视宪法、破坏法制,国家必衰、必弱,社会必散、必乱,人民必贫、必苦。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同时也是法制恢复和走向法治的过程。如果没有法制的恢复,没有法治观念的逐步确立,非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能成功,恐怕整个国家都还要在黑暗中徘徊。面对世界民主化潮流的挑战,面对不能严格执法、带头守法的现实,面对公信力日渐丧失的危险,总书记适时提出党要严格执法、带头守法,可谓抓住了要害。

法治新方略:共同推进,一体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1年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实现了从法制不健全到比较健全的飞跃。但法治建设还任重道远,比起法律体系的建成,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各种困难要大得多。所以,中央适时调整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略,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同时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同时突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这里,“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便不可能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新的执政团队的法治新方略。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但也存在治国、执政和行政的主体区分和功能之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但也有不同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权力机关切实履行职能,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掌握好国家的财政,监控好政府的人事和行政,保护好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种自由。法治社会要求全民守法并且善于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监督一切掌握国家权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防止其滥用权力。只有人人守法、用法、护法,才能建成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又必然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

在法治的整体推进、一体建设过程中,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执政党都是关键。在中国,人民别无选择,党也别无选择,只能互相依赖;人民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也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党掌握着一切政治权力和资源,尤其需要谨慎,需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需要保持适度的谦抑,有节制地行使权力,在执政时要恪守宪法和法律,而不要怕被宪法和法律束缚住手脚。必要的“束手束脚”,可以防止党犯错误,防止国家走上弯路,避免由人民为党的错误买单。

法治新目标:管住权力,促进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美好的追求。权力腐败,是公平正义的天敌。法治的真谛不是用法治民,而是用法限权治官,保障公民自由,实现社会公正。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今年1月份接连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分别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限制政府的权力如同建立政府本身一样必不可少。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共识,也是法治的要义。具体政府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只有能够通过限政以达于善政,通过制约以达于均衡,通过法治以达于公正的,才是好政体。习总书记庄严承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从限政制权的角度反腐败,已经超出了反腐败本身,表明党在思想认识上和治国理念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对我们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的总结。这里的关键是,在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情况下,在党外监督制约力量非常脆弱、媒体监督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谁来关?如何关?别的不说,就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就几乎没有人能关得住他的权力,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关住他的权力。虽然我们的监督法规齐备,监督主体多样,但效果欠佳,没法克服“上级监督太远,平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实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党,主动权也在党。党已经意识到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巨大的进步。但要兑现承诺,就得下大力气建设好制度、落实好制度。现在我们的制度之所以关不住权力,不是因为“网开一面”,就是因为受非制度因素制约太多。更为要命的是,权力不会自己往笼子里钻;权力更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笼子里。面对管不住权力的难题,执政党及其领导核心需要有革新政治,重建权力结构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大胆而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之路,真正还权于民。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人民有足够的权利和自由,能够真正行使宪法所赋予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权力便不至于太张狂。

管住权力,是为了保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根本上说取决于政府的施政。虽然有了公平施政,不一定有公平正义,但没有公平施政,便绝对不会有公平正义。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习近平的“三农”情怀

“三位一体”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大步前进,建立区域性的新型合作经济联合组织

2013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江苏团,座谈中话题很快引向了“务农致富”。在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过程后,习近平说,改革开放从农村破题,“大包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当时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但实践的结果是,“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十八大之后,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这是多年来所未有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央长期的既定方针,并写入了宪法第八条。要继续完善和创新,只能是以适当方式强化“统”的一面,而“统”的载体和途径,只能是加强合作制。

事实上,早在2006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刚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当年的1月8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这一构想正是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大完善和创新。

习近平的“黄土情结”:长期实践与深入思考

习近平的“三位一体”构想,并非一时偶得,而是酝酿已久。2012年2月,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访美期间,出席了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他在致辞中回顾:“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还当过一村之长,我在中国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很有感情。”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大队书记任上,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建起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这在当时的农村应该算是高科技。1975年8月,陕西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那时候父亲习仲勋还没有平反,习近平完全是靠自己走出了一片天地。陕北的经历增进了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了与普通农民的深厚感情。也许正是从那里,习近平深切感受到农民合作与联合的迫切需求与潜在力量。

多年后出版的《知青老照片》收录了习近平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说:“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这种情结,习近平到当时条件较为艰苦的河北正定任职。党内农口老前辈杜润生把他聘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特约研究员。杜润生时代的农研室,是三农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最高殿堂。那时候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经常要把习近平等几个地方领导干部请过去参加讨论。

正当包产到户普遍推行、初见成效的时候,从决策层到学术界大都还沉浸一时增长的喜悦中,年轻的习近平在肯定家庭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就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开始探讨:“统分结合”,“分”了,“统”怎么办?

1985年,习近平任县委书记时第一次率团访问美国考察农业。他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并不盲目崇尚美国农业所代表的“西方模式”。基于对国情的深切认知,后来他说,“那种大农业的道路看来不行,就看东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样,那也有个成本问题”,“很多东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学,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机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现实。”

1999年,习近平任福建省长时,集思广益,亲自主编了《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一书。此前,作为多年分管全省农村工作的省委副书记,他的足迹踏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在福建,很长一段时间里,习近平的名字是与农业和脱贫解困相联系的。

对于一些部门和地方热衷的“公司+农户”以及所谓的农业产业化,习近平批评说,农业产业化本来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市场主体利益分配机制,“龙头”公司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断关系,市场利益主要让“龙头”公司拿去,处于“龙身”的广大农户获利不多,致使“龙头”和“龙身”之间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市场化建设。习近平要求,坚持将市场摆在“龙头”位置,而不是像我国的一些农村那样,将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当作“龙头”。

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化之中国梦

2001年,习近平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使农民尽快安全、顺利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

进入新世纪,习近平开始主政浙江。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一些人开始推崇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综合农协”。习近平冷静指出,从人多地少,从耕作习惯,从人文背景,日韩模式与我们有相似条件,但也不能照搬。他们那个体系,他们那个发展脉络,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则不能抛开我们的历史。所以,既要借鉴外面,又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提出:“要发展农民的横向与纵向联合……把生产职能与流通职能融为一体……发展跨乡、县的地区联合,组建大规模的中心合作社。”正是在胸有成竹、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三位一体”的构想才应运而生。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基层合作的人员规模不能太大,但是又要追求一定的规模经济,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就要发展综合合作(金融、流通、科技服务),并在基层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发展纵向联合,这就是多层次合作。大合作必须通过综合合作、多层次合作来体现。

在“三位一体”的构架下,各级各类合作社普遍纳入农村合作协会(简称农协或合作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规范、充实和提升;同时,推动基层供销社开放改组融入合作协会,从根本上实现供销社回归三农与回归合作制;合作银行(信用联社)的股东(社员)也同时进入合作协会,并可通过合作协会托管持股,形成产权纽带;合作银行又依托合作协会、合作社发展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拓展营销网络,既控制银行风险、又放大农村信用——这个设计在金融意义上与当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是异曲同工的。

这一构想结合中国实际,对农业经营的美国模式与日韩模式取长补短,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组织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很快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2006年5月15日,浙江日报发表署名哲平的评论文章《建立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以正在试点的“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为代表,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突破组织体系这一瓶颈制约。评论文章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把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切实推动现代农业的进程。

2006年10月,习近平听取试点汇报后指出,“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与联合组织,把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实现了新老合作经济资源的对接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与联合。这是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有益实践,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而积极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2006年12月19日,在浙江全省现场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全面论述了他的“三位一体”构想:“三位一体”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大步前进,建立区域性的新型合作经济联合组织。

“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是一种制度意义上、植根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同时也是各级各类合作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殊途同归,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三农”的五个“务必”

● 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

● 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才能确保“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也是关系“三农”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

● 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 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搞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更需要我们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摘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传承与拓展:习主席外交新风范

习近平主席从全新的角度全面深刻地论述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大政,向全世界传递出正面信息和能量

习近平担任党政最高领导人以来,就我国外交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新的思路、姿态和风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认为中国外交进入“习近平时代”的新时期。

外交理念展现出传承基础上的新发展

中国外交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在中国,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权威性政策纲领文件。认真对比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两个报告关于外交的部分,不难发现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只有少数新的提法,强调面也略有变化。

第一,两个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分析和判断是一致的,认为“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但十八大报告除了重申“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两个观念外,增添了“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论断,并强调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这一新现实。

两个报告都同时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但在列举面临的问题时,十八大报告把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问题摆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前面,增加“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并具体列出“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第二,在论述中国对国际关系看法与主张中,十八大报告突出了“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等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十八大报告则发展为“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同时对“合作共赢”观念作出更加详尽阐述,强调“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发展伙伴关系”。这些都是“合作共赢”理念在新形势的新发展。

第三,两个报告都全面阐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根本原则,只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增删和调整。其一,两个报告都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都重申了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庄重承诺。十八大报告更明确表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报告在申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加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这一严肃表态。其二,两个报告都重点阐述了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这两大对外原则。其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以及“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第四,十八大报告将“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列为单独一段,并且增添了“共赢”两个字,更加全面完整,也更加鲜明突出。

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和主要大政方针,是依据我国国情与根本利益、民族文明传统以及国际大局大势制定的,也是长期外交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凝聚着几代领导人和外交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经受过复杂历史变迁的考验。十七大报告针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归纳我国历来的外交思想和政策方针,提炼出最核心的纲领性内涵。十八大报告在继承和延展这些外交政策要素的同时,根据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新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就任伊始,就高度重视外交工作,从全新的角度全面深刻地论述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大政,频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向全世界传递出正面信息和能量。

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习主席更加清晰地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客观缘由和对世界的积极意义,表达出我国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意志和决心。习主席全面论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习主席从时代特点、中国利益、文化传统和苦难遭遇四大方面,深刻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谛,向世界雄辩表明,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口号”或“标签”,而是坚定不移的战略决策和始终不渝的实践纲领。

习主席深切地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和平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习主席坚定表示,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有力驳斥了国外有些舆论把我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歪曲为“背离和平发展道路”的谬论。如此明确而坚决的表态,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长久以来的第一次。

习主席清楚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他强调,“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共处。”他还向世界庄重宣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纵观世界发展历史,从未有任何国家作出过如此正气昂然的声言,充分显示出中国豪壮而严肃的大国气概和宽阔胸怀。

首创“世界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

习主席首创“世界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倡导“合作共赢”战略思想,展示中国“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全球性思维。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全面阐述了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兴国际关系和各国人民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和“共同享受安全保障”的鲜明主张。

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习主席把“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并提出对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对中非合作讲一个“实”、对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和对解决问题讲一个“诚”的四字方针,强调“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习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了《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主张,强调金砖国家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生动地表示“金砖国家30亿人要都过上好日子”,并表达“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拥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的题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主旨演讲中,习主席主张“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安全保障”、“有效途径”和“广阔空间”的具体建议。这些讲话给人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显而易见,“共同”成为贯穿所有讲话中的关键词,推进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理念是核心战略思想,充分反映出全球化发展时代中国外交的崭新思维和新思路。

倡扬中国力主的新安全观念

习主席倡扬中国力主的新安全观念,敦促各国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世界和平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习主席在各种场合都深刻阐述中国力导的新安全观,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讲话中,他更旗帜鲜明地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的警示,引起世界普遍关注。

强化全方位拓展的外交大趋势

习主席频繁展开的系列外事活动和交流,显示出中国外交强化全方位拓展的大趋势。习主席首先出访俄罗斯,推动中俄关系更上一层楼。继而访问非洲三国,并同11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举行早餐会,扎实提升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加强了与金砖国家的合作关系,并为金砖国家合作迈出新步伐作出积极贡献。

随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与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十数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增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此前还会见了来访的美国财长。近期又会见了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和美国盖茨基金会主席等多名外宾。所有这些都向世界清楚地表明,中国坚持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的外交战略布局,不拉党结派,不勾伙营私,而是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扮演负责任大国的积极角色,在创造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中发挥正能量。

习主席展现睿智、博学、务实、亲和、稳健的外交新风范,受到国内外各界同声赞扬。习主席以自己的外交实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风格和新形象,结出“增进友谊、加深信任、推动合作、树立形象”的丰硕成果,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开了好头、开启好步、布下好局。相信在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的指领下,我国外交一定会在坚持中国外交根基和本质基础上,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开辟熠熠生辉的崭新局面。

(作者为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原所长、前驻英大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向近2000名代表和十二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贵宾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新思想、新理念,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习主席坦率地指出,亚洲要谋求更大发展,还需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为此,他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那么,要建立什么新观念呢?那就是“地球村”、“命运共同体”新观念。既然世界各国、各经济体、各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就应当共同防止热战、杜绝冷战、不搞零和游戏,不搞强权政治,而应该“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就成为自然的逻辑。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习主席提出的“搭台、补台论”颇引人关注。他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何谓拆台?就是相互角力,“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何谓补台?就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发展大局。在国际关系中,反对拆台,提倡相互补台,这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就是这样做的。

习主席进而提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他说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中国就是这么做的。中国积极参加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向非洲兄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大量援助,这都体现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崇高境界。

习主席还阐述了坚持开放包容的新思想。他特别指出:“亚洲应该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亚洲最大的“域外国家”是美国。与美国开着战机、军舰杀气腾腾地“重返亚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有气量包容美国,欢迎美国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这是一种搭台而不是拆台的态度。同时习主席也声明:“域外国家也应该尊重亚洲的多样性特点和已经形成的合作传统,形成亚洲发展同其他地区发展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也就是说,域外国家也应该在亚洲搭台而不是拆台。无论是域外国家还是域内国家,都“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习主席的话表明了中国的自信。我们相信,美国在亚洲最大的利益是与中国的合作利益。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能力遏制、孤立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

习主席用通俗的语言向博鳌论坛客人们表达的中国新思想、新理念,客人们都能听懂。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的强大内在逻辑,会使各种“中国威胁论”没了底气,会使客人们反复思量:如何回应这样一个充满自信、包容性和合作诚意的中国?如何与中国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鳌是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和中国释放软实力的平台。

(海外网)

人民日报:习近平治国思想将成中国道路一部分

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正式成为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中国业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习近平内政外交的基本思路和施政理念,引起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关注。

“中国梦”:内政新理念

在内政上,“中国梦”成为强烈而清晰的施政目标。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了丰富的、全面的、包容的阐释,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换句话说,“中国梦”既是中国的国家梦、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人民梦。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面临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难题,但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失误一次的代价就难以承受。因此,唯有以恰切适当的步伐稳步推进改革,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才是良治之道。13亿人承受不起混乱动荡代价。

在“中国梦”成为战略制高点后,改进工作作风、强硬反腐败、遏制高房价、缩小贫富差距、治理环境污染等已经成为清晰的抓手和施政目标。新人新政值得期待!

“世界梦”:外交新思路

外交上,中国在重视“大国外交”的同时,致力于追求“新安全观”。透过习近平履新国家元首后的首访对象和访问路线,便可看出,中国真诚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发展。这可以称作中国的“世界梦”——世界新秩序,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习近平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务实灵活,同时姿态上也更为从容自信,在语言风格上,更喜欢用直白、精炼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外交理念。习近平清晰地传递出新外交战略的新思路,即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合作共赢”,处理与俄美等大国关系时追求“平等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

一些国家根据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不怀好意地渲染中国威胁论,公开主张围堵、遏制中国。然而,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他国,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中国的复兴是和平的复兴,是打破大国崛起定律的复兴。个别国家如果不摒弃零和思维定势,就很有可能陷入“预言自我实现”的危险境地。

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在大国自觉与大国承担的心态调整中,谨慎思考着建构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面对众多全球性的重大议题,中国的外交策略渐趋灵活,手腕也较过去圆融,中国外交将有所作为。

“中国梦”与“世界梦”互相支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中国‘世界梦’的实现;而中国‘世界梦’实现过程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如是评价“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互支持关系。

习近平这一代领导人有十分坚定的“中国信念”及民族情感。他们主张继续“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也懂得参与建立“更好的世界”的重要性。可以说,新时期的中国内政外交,会更加注重平等、平衡和包容性。

现在有一个趋势,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看着中国能做点什么,以及怎么做。也就是说,中国越来越面临着国际责任中国化的课题。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首次出访,便是习近平在处理中国内务及国际事务上自信心的延展,他正力争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自信的角色。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实现“中国梦”,一定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同时以中国力量推动“世界梦”的演进和实现。“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次巨大贡献。

相信,习近平的治国思想,终将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