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一 在这里,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

赣南苏区革命历史,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赣南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赣粤边等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前后历时10年。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击赣南、闽西,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帮助指导建立红色政权和地方革命武装,为中央苏区的开辟创建奠定了根基。经过不断开辟,赣、闽、粤三省边境红色区域逐步连成一片。1930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赣西南苏区地跨赣江两岸,横断江西半壁,成为全国最大、最为巩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湘鄂赣联接到赣西南为一大区域,巩固和发展它成为苏区的中央根据地;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局,指导整个苏维埃区域之党的组织;在苏区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以统一各苏区的军事指挥。此后,湘鄂赣与赣西南没能联接,而由赣南与闽西联为一体,成为中央苏区。同年11月至1931年9月,中央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中央苏区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至此,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正式建立,统辖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此后,中央苏区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巩固。1931年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1.7万余人举行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壮大了部队力量。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瑞金。同年二、三月间,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打通了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万,党员总数约13万人,红军辖有一、三、五、七、九军团约12.7万人,红军和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从1934年10月中旬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领导留下来的部队1.6万余人和部分党政工作人员,保卫中央苏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赣粤边等各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整训,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赣南既是江西和华南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又是抗日战争后期的前线战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解放军南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于1949年5月在大余县成立。从1926年赣州地方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赣州解放,赣南苏区这块红土地上革命红旗始终未倒。

如果要界定中央苏区在赣南的区域范围,据我了解,它涵盖了目前属于赣州市的18个县(市、区)。其中瑞金、南康、赣县、信丰、上犹、崇义、安远、兴国、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石城等13个县为中央苏区较长时期稳定、巩固的“全红县”;章贡区和大余、龙南、全南、定南等同时还是中央苏区坚守期赣粤边区核心范围,也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符合认定中央苏区县的基本条件,均应为中央苏区县。

二 在这里,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

土地革命战争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段异常特殊和重要的时期。当时党在白区活动的中心是上海,在苏区活动的中心是赣南。1931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南宁都成立,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转移于赣南瑞金。当时,赣南土地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人,其中苏维埃区域3.51万平方公里、苏区人口240万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赣南苏区的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中央苏区的50%以上;在鼎盛时期的1933年秋,亦分别占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大版图面积的40%、总人口的50%以上。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5个省级苏维埃政府,其中有3个设在赣南。

赣南苏区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中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曲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党和红军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它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解读。

第一,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所受的艰难困苦时间较长的一段时期。它横跨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异常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在民主革命28年中是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第二,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并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期。中央苏区的创建,反“围剿”战争的实践,到1930年的上半年,使井冈山斗争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思想开始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

第三,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在形成的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包括后来被视为它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在这里已具雏形。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在理论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在此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赣南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第四,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我们党第一次建立国家政权形态,积累治国经验的时期。尽管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左”的错误,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开启了我们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进行了人民共和国的首次预演。党对苏区政权、军队、经济、文化、法制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的探索实践,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以后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历史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

第五,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开始磨砺和造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时期。毛泽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革命时期已崭露头角。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正确发展趋向力量,在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开始凝聚。中央苏区的艰辛历程证明,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革命形势就朝有利于党的方向发展;否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革命形势就发生逆转。这使全党逐渐认识并拥护毛泽东,为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他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作了重要准备。

第六,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党培育优良作风和形成苏区精神的时期。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使党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努力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加强作风建设。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号召转变苏区广大党员和干部作风,逐渐培育起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当年流传的兴国山歌,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身上体现的党的优良作风的赞誉。党的七大所概括的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三大作风”,包括了对赣南苏区革命实践的总结。也正是在以赣南苏区为主体的中央苏区和全国其它苏区创建、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苏区精神。它的主要内涵——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是党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赣南苏区是培育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它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七,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党领导的作为人民军队主力之一的中央红军经受艰苦卓绝的锻炼,为建设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积累丰富经验的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自创建、领导和指挥的中央红军经过三湾改编、赣南四整和古田会议的洗礼,有着优良的政治、军事素质,经受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烈火锤炼,粉碎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进攻,是苏维埃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柱石。同时,人民军队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已初步明确,并开始形成一套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原则,为人民战争科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第八,赣南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是为党和人民造就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的时期。在这里培养的党政军系统数万干部的幸存者,不少是新中国的领导骨干力量。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少重要成员,都曾是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负责干部。10位元帅中有8位、10位大将中有7位,都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军事领导人。此外,有130多人担任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职务,以及首批驻外大使等;在“文革”前被授予军衔的从少将到上将的588位将军,都曾是中央苏区红军的指战员,其中上将和中将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少将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它为新中国的诞生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

三 在这里,作出了震撼天地的奉献

在我第一次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时,就深深感到,对于共和国而言,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造化,还不如说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就的。顿时,油然生发出一种无限敬仰的情怀。这些年的实地考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赣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首先,赣南苏区人民踊跃参军扩红,赣南子弟兵成为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时仅有3600多人,1933年秋中央红军发展到了12.7万余人。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大部分为赣南籍。赣南240万苏区人口中,参军扩红的有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参战的有60万余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达5万余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前夕,还组建了担负中央机关保卫和抬运沉重物资、机器的中央教导师以及由5000名挑夫组成的运输队和担架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赣南苏区人民就没有强大的中央红军;没有赣南苏区人民的倾力支援,就没有红军的胜利突围长征。

其次,赣南苏区人民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先后认购了大量公债。其中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68万余元,占公债发行总数480万元的7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直属瑞金支行有存款2600万元,长征时也全部带走。赣南苏区人民挖采钨砂,为红军换回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紧缺的药品、食盐。在反“围剿”战争期间,赣南苏区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粮秣和慰劳用品。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的5个月,赣南苏区人民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捐献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4.3万公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和军费150万元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过于都河时,苏区群众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出来,协助红军在60里长河段突击架起了5座400多米长的浮桥,对红军顺利突破封锁线起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作用。

再次,赣南苏区人民为创建、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赣南苏区有名有姓烈士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7.5%、43.8%,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其中,兴国、瑞金有姓有名的烈士分别是23213名、17166名,在中央苏区“全红县”中名列前两位,特别是兴国籍烈士数为全国各县烈士数之首。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实行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和前所未有的抢掠焚烧,仅据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上犹8个县统计,被国民党杀害的干部群众达3.6万余人(其中红都瑞金被残杀的就达1.8万余人),烧毁房屋6.9万间,许多村庄变为瓦砾废墟,成了“血洗村”“无人村”。诚如国民党政府在报告书中供述,在“清剿”区内,“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

赣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赣南苏区对中国革命、对伟大长征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在我们今天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当大书特书,大颂特颂。赣南苏区这片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永远为党和人民所铭记!

石仲泉简介

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著名党史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首席专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等。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的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参与主持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个人主要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我观邓小平》《我观党史》(3卷本)《长征行》和《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石仲泉自选集》等。有多本著作和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级图书奖和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