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砚虹 女,河北省张北县大囫囵镇北壕堑村村医,1977年4月出生,2006年6月入党,中专文化。

史砚虹同志1998年从卫校毕业后,放弃了市区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北壕堑村做起了村医。14年来,在她的努力下,北壕堑村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最初仅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三件医疗器具,发展到如今拥有血糖仪、理疗灯、黑白B超机等医疗器械的高标准卫生室。平时她除了坐诊,还要出诊,只要病人需要,她都会在最短时间里出现。在一次出诊的路上,突发意外,她的右腿膝关节半月板摔裂,但她坚持给病人看完病后才去医院治疗,至今仍有后遗症。村民经济不宽裕,她就尽量开小处方,用廉价药,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先后摸索出10多种常见病既省钱又有效的治疗办法,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对于那些需长期用药的老弱病残患者,她则尽量减免医药费。行医的同时,她还通过广播、村民代表大会、上门宣传等形式宣传计划免疫,使卫生防疫深入民心。在她的努力下,北壕堑村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为100%,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95%。

史砚虹同志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1年被评为张家口市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荣获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张家口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

江志国 湖北省黄冈麻风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1948年4月出生,1974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

40年来,江志国同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进了麻风孤岛,献给了麻风病的医疗救治事业。麻风孤岛条件极为简陋,为改变麻风病医院的工作环境,他带领医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麻风病人修路、打井、建水塔、盖房,使几十名麻风病人住进了砖瓦房。在麻风病医院多次遭遇龙卷风和山洪暴发时,他都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病人,抢修医院。在一次为医院争取资金出差中遇车祸,他切除了一个肾,并且身患多种疾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把麻风病人当亲人,为他们打针、敷药,为不能自理的麻风病人喂饭、喂水,端屎倒尿。与医护人员一起清洗病人的衣被、打扫卫生。逢年过节亲自为病人下厨,给病人做可口的饭菜。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麻风孤岛新建病人生活用房1420平方米、公共用房536平方米,病区门前场地全部推平进行了规划绿化。他还在病区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增添影视设备、办图书室和举办联欢会等方式,丰富病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江志国同志2004年被卫生部授予马海德基金奖,2007年被评为“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2009年被评为中国敬业模范,2011年被评为感动湖北人物、湖北省首届百佳医师、湖北省道德模范,2006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

李春燕 女,苗族,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卫生室卫生员,1974年5月出生,2005年3月入党,中专文化。

李春燕同志自从担任乡村卫生员以来,在没有工资、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在平凡的乡村,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今,她为病人所垫付和免收的药费数以万计,经她双手接生的婴儿连她自己都数不清楚。她积极为村里各项建设服务,先后争取资金70万元。实施了大塘村自来水工程;拿出10万元社会捐助资金帮助附近的龙江村和滚玉村新建村卫生室;为大塘小学贫困学生争取10万元物资;协同村“两委”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7万元,修建大塘村“两委”办公楼等。2006年,中国红十字会捐资10万元修建了“大塘村博爱卫生站”,以李春燕名字命名的“春燕基金”让万名乡村医生得到了培训;上海宏康医院聘请李春燕为名誉职工,并向她所在的苗寨派出医疗队,为群众送医送药。

李春燕同志200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党员。

张卫达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1958年10月出生,1980年7月入党,研究生文化。

张卫达同志是军队医疗战线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他把争当共产主义白衣战士作为终生奋斗目标,倡议发起“大爱救心”活动,带领心脏外科团队先后为17个民族的4271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减免患者医疗费用8000余万元。两年来,他坚持每月带队下乡义诊,专跑贫困山区,累计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2000多户贫困患者家庭,手术救助范围覆盖新疆、云南等7个省区220多个县市。2010年11月母亲病危,他顾不上见母亲最后一面,流着眼泪抢救了一名患法洛氏四联症的高危患者。近年来,他组织开展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余种,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复杂心脏病伴腹腔异位矫治手术,带领团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主持研究的《创伤性主动脉病变的杂交治疗》被确定为全军首次临床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在他带领下,心胸外科从当初仅有5人的手术小组,发展为现在拥有8名博士、11名硕士、30多名技术骨干的一流学科,成为全国心脏外科开展手术最多的团队之一,所在科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和全军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他倡议发起的“大爱救心”活动,2011年代表军队首次荣获“中华慈善奖”。

张卫达同志2006年被评为广州军区“名医名刀”,2007年被评为广州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钟杏菊 女,浙江省嵊泗县嵊山镇中心卫生院壁下社区服务站医生,1954年2月出生,1980年4月入党,中专文化。

钟杏菊同志扎根海岛36年如一日,始终把“立志从医为乡亲、哪有困难就有我”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忠诚履行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被海岛渔民称为“自家医生”。钟杏菊同志作为海岛渔村最基层、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无论是当普通医生还是任院长,都心系海岛群众。在岛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都撤离后,唯有她仍坚守至今。在钟杏菊工作过的地方,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由衷地说:“杏菊是阿拉渔民自家医生。坚守小岛挎药箱,坐小船风里来浪里去,为阿拉送医送药、除病消灾,真比亲人还要亲!”

钟杏菊同志200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2011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敬业奉献模范、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和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魏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主任,1965年4月出生,1985年12月入党,研究生文化。

魏文斌同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为全国知名的眼底病治疗专家,始终践行“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把爱心奉献给渴望光明的患者”的职业理念。从事眼科临床20余年,在眼底病治疗领域持之以恒地践行“在黑暗中修炼光明”的事业,完成眼科手术近万例,其中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达5000余例。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一视同仁,忘我工作,常常增加挂号七八十个;为了多看一个病人,坚持少喝水、少上厕所、不吃午饭,尽量把时间留给患者;为了更好地解答患者对疾病的疑问,他至今仍坚持亲自为全国各地的患者回信。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不忘对年轻医师的培养,在门诊、手术中,他都会挤出时间,抓住点滴言传身教,现场教学。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周的病房查房制度,不仅对住院患者病情进行深入讨论,还同时进行专题讲座,为进修医师、研究生授课,积极培养眼科人才。此外,他十分体恤贫苦群众,多年来一直坚持资助多名失学儿童,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扶贫帮困活动。

魏文斌同志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中华眼科学会奖,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刘琼芳 女,生前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原主任医生。1932年12月出生,198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79岁。

刘琼芳同志先后身患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3种癌症,做过4次大手术,但仍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坚守着自己为之痴迷的岗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全身刀痕累累,已经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地方了,作为一名医生,我感觉还能活着为别人治病,真好!”她从医56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先后收集整理患者的病例近8000余例,记录了上万条特殊患者的诊治经过和心得体会,共诊治病人11.4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5万人。她心系患者、慈爱仁和,坚持12年开办“家庭病床”,利用业余时间义务跟踪治疗,累计巡诊患者360余人次。她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来没有让患者多花一分钱,病重之际立下遗嘱:“一是谢绝接受一切礼品,二是不设灵堂,三是不开追悼会,四是不搞遗体告别。”

2011年12月,刘琼芳同志被河北省委追授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蓝 云 瑶族,生前系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医生。1968年2月出生,200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5月6日,因病去世,年仅44岁。

蓝云同志一心为民,扎根基层,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在看到大石山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毅然改行从医,走村串户,爬山涉水,为群众送医送药,解除病痛。据统计,经他救治的瑶族壮族同胞有3万多人次,扎根基层10余年,坚守在瑶山深处,视乡亲为亲人、把病人当家人,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群众减免医药费近2万元,给困难患者赊账3.2万元,相当于他当村医8年零8个月的补助总额。2006年12月,在被查出患有鼻咽癌后,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并送妻学医接班,赢得山区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被村民称为“生命的守护神”。

2011年8月,蓝云同志被卫生部追授为“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2011年5月,被广西自治区党委追授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